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
:::
台灣參展團前進倫敦工藝週 印尼椰編入列展多元面貌
-
發布日期:
- 發布單位:北區事務大隊‧新北市服務站
- 資料點閱次數:68
-
更新日期:2024-07-30
印尼新住民馬月娥多年持續在台灣推廣印尼椰編文化,今年將與瀕臨失傳的客家織帶、泰雅族弓織等30多組工藝品並列,共同前進2023倫敦工藝週,傳達台灣多元族群面貌。2023倫敦工藝週由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籌劃台灣參展團隊前往,將以「Weaving Taiwan-編織多元文化」為主題,28日啟程參展,今天舉行展前記者會。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致詞表示,工藝與其他藝術不同的是格外需要「體驗」,去年參展時,仍受困於COVID-19(2019冠狀病毒疾病)疫情,讓工藝家難以前往,此次工藝中心籌劃活動時,就花許多時間設計體驗活動,到時讓觀展民眾了解工藝品製作過程。去年,工藝中心以「纖維」為主軸,集結不同染色工藝作品前往參展。今年同樣以「纖維」出發,改從技法、材質說故事,例如月桃、香蕉絲、黃藤等台灣常見編織品媒材,還有印尼椰編、客家織帶、原住民織布等。印尼椰編作品來自25歲嫁到台灣的馬月娥,自6歲就幫家裡編織竹簍貼補家用,到台灣生活後,她發現在台灣的椰子樹僅有果實被取用,但在印尼,椰子樹從根、樹幹、葉子、花等都可以再利用,於是就此重拾編織技藝。馬月娥說,小時候做多了竹編,現在懷念家鄉就是以椰編取代,椰子葉除了編織,葉脈還可以拿來當繩子包便當、牙籤等,「希望讓大家知道這都是很環保的。」文化部過去曾協助新住民在不同社區推廣新住民文化,讓長輩不用出國就能了解印尼文化、美食等,「我也很開心能參加這次計畫。」李靜慧說,工藝中心今年在策畫展覽上,注意到台灣這塊土地的文化累積,除原住民、客家文化,近年來還加入新住民力量,「我想這就是文化最美的地方,不論先來後到、族群人數多寡」,透過這樣的安排,也能一起告訴世界:「我們就是台灣。」工藝中心主任張仁吉表示,希望能呈現南島語系、新住民等跨界多元文化,也呈現台灣工藝多元的包容精神,帶領工藝家說出台灣驕傲,表達所有族群的平等